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 —— 医养机构降本增效的 “数字化引擎”

当前,医养机构面临着 “人力成本高、运营效率低、服务标准难统一” 的三重压力:护理员排班靠人工统计,常出现 “忙闲不均”;药品、耗材等物资靠手工盘点,易造成积压或短缺;服务质量靠定期抽查,难以全面监管…… 这些问题不仅推高运营成本,还制约服务水平提升。而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凭借 “智能化管理” 能力,从人力、物资、服务三个核心维度破解难题,成为医养机构降本增效的 “数字化引擎”。

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 —— 医养机构的 “数字化引擎”

一、智能人力调度:让 “人岗匹配” 更精准,减少人力浪费
医养机构的服务场景复杂,老人的照护需求(如失能老人需 24 小时陪护、半自理老人需定时协助)、医疗岗位的排班(如门诊医生、夜班护士)均需精细化安排。传统手工排班模式下,不仅耗时耗力,还易出现 “某岗位人手过剩,某岗位无人值守” 的情况,导致人力资源浪费。
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的 “智能排班模块” 可根据机构需求自动优化人力配置:系统会先录入所有工作人员的技能资质(如是否具备失能照护证书、是否擅长急救)、可用时间;再结合老人的照护等级(如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医疗岗位的排班需求,自动生成 “人岗匹配” 的排班表。若出现工作人员临时请假,系统会立即推送调班建议,确保岗位不空缺。
二、物资精准管控:从 “盲目采购” 到 “按需调配”,减少浪费
医养机构的物资(如药品、纸尿裤、康复器械)消耗量较大,传统管理模式下,依赖人工记录库存、预估采购量,易出现 “物资积压过期” 或 “急需物资缺货” 的情况 —— 比如某类药品采购过多,到期后只能报废;老人急需的护理耗材缺货,影响照护服务。这些问题不仅增加运营成本,还可能影响服务质量。
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的 “物资管理模块” 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工作人员通过扫码即可完成物资入库,系统自动记录物资名称、数量、保质期;领用物资时,需在平台提交申请,系统会校验 “是否按需领用”,避免浪费;平台还会实时监控库存,当物资低于 “预警线” 时,自动提醒采购;当物资临近保质期时,推送 “优先使用” 提示。
三、服务质量追溯:让 “服务过程” 可视化,提升标准化水平
医养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老人的体验与安全,但传统模式下,服务质量依赖 “定期抽查” 或 “家属反馈”,难以全面覆盖所有服务环节 —— 比如护理员是否按时为老人翻身、医生是否定期巡诊,这些细节若未被监督,可能导致服务标准下降。
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的 “服务质量追溯模块” 让服务过程 “全程可查、可追溯”:护理员完成照护工作(如喂药、协助康复)后,需在平台上 “打卡记录”,并上传相关照片或视频;医生巡诊后,需填写巡诊报告,记录老人病情变化与处置建议;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所有服务记录,若发现服务不规范(如未按时照护),可立即督促整改。此外,平台还会自动统计服务数据,生成 “服务质量报表”,帮助机构发现薄弱环节,优化服务流程。
对于医养机构而言,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不仅是 “管理工具”,更是 “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的关键支撑。它能帮机构解决人力、物资、服务管理中的核心难题,让运营更高效、成本更可控、服务更标准。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借助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医养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