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康养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而“人才缺口大、实操能力弱”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院校作为康养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建设高水平康养实训室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然而,不少院校存在建设方向模糊、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梳理五大核心建设要点,助力院校打造适配产业需求的优质实训空间。
实训室建设首要任务是找准定位,避免“为建而建”。一方面,需深度调研区域康养产业需求,比如针对社区康养机构侧重“居家照护”“应急处理”技能,针对康复医院则强化“康复器械操作”“功能评估”实训;另一方面,要兼顾多元服务场景,除了基础护理,还需覆盖老年营养膳食、心理疏导、智能设备操作等复合型技能培养。 二、科学规划空间:打造分区清晰的实训环境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提升实训效率的基础。建议采用“功能分区+动线优化”模式,划分基础照护区、康复训练区、智能实训区、模拟居家区等核心区域。基础照护区配置护理床、模拟人等设备,开展翻身、喂食等基础操作;康复训练区摆放康复器械,针对性训练肢体功能恢复;智能实训区接入健康监测手环、护理机器人等设备,培养学生数智化技能。同时,要保障动线流畅,避免实训时人员交叉干扰,预留应急通道,确保实训安全。 三、精准配置设备:兼顾基础实用与智能升级 设备配置需“够用、实用、适配”,拒绝盲目追求高端。基础设备要保障数量充足,如护理模拟人需按师生比1:5配置,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实操机会;核心设备要贴合岗位实际,优先选用康养机构主流型号的康复器械、监测设备;智能设备要适度引入,如虚拟仿真系统可模拟心梗急救、跌倒处理等高危场景,让学生反复练习降低风险。此外,需建立设备定期维护机制,确保实训时设备正常运转。 四、配套课程师资: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实训室发挥价值的关键在于课程与师资的支撑。课程方面,要将实训内容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开发“场景化实训课程”,如以“老人突发高血压”为场景,串联血压监测、用药指导、心理安抚等技能训练;师资方面,要打造“双师型”队伍,通过校企互聘引进康养机构一线专家授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康养技能培训,提升实操教学能力。 五、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协同育人 校企联动能让实训室建设更贴合岗位需求。院校可与康养机构共建实训基地,邀请企业参与实训室规划,按照真实工作场景配置设备;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提供实训案例和岗位标准,学生实训后直接对接就业;还可开展在职人员培训,让实训室既能服务教学,又能助力行业人才提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院校康养实训室建设不是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载体。只有紧扣产业需求,优化空间、设备、课程、师资等关键环节,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上手快、能力强”的实战型康养人才,为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