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在残疾人服务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智慧残联监管平台成为各地残联的建设重点,但部分项目建成后出现“功能闲置、操作复杂、数据无用”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建设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规划疏漏。本文总结五大避坑要点,帮助残联系统精准建设平台,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

智慧残联监管平台建设避坑指南:5大要点规避无效投入

一、避坑“需求模糊”:先调研再规划,拒绝盲目跟风
“别人建啥我建啥”是平台建设的首要误区,忽视本地残疾人服务特色与监管痛点,易导致平台与实际需求脱节。正确做法是开展“双调研”:对残联内部调研,梳理补贴发放、服务监管、数据统计等核心工作的痛点,如“基层补贴核查耗时久”“康复服务质量难评估”;对残疾人与服务机构调研,了解服务需求与使用习惯,如残疾人更倾向线上便捷申请,服务机构需简化数据上报流程。
二、避坑“功能冗余”:聚焦核心需求,拒绝贪多求全
部分建设者认为“功能越多越高端”,盲目添加非核心功能,导致平台操作复杂、维护成本高。平台建设应遵循“核心功能优先、辅助功能适度”原则:核心功能聚焦信息管理、服务监管、资金监管、需求响应四大板块,确保满足基本监管与服务需求;辅助功能如政策宣传、线上咨询等按需添加,避免冗余。例如,针对农村地区残疾人,优先优化线上申请的便捷性,而非开发复杂的数据分析功能,降低使用门槛。
三、避坑“数据孤岛”:强化互通共享,拒绝闭门造车
“数据不通、各自为战”会让平台沦为“信息仓库”,无法发挥监管效能。建设时需提前规划数据共享机制:一方面推动与上下级残联系统的数据贯通,确保监管数据实时同步;另一方面主动对接民政、卫健、医保等相关部门,明确数据共享范围与标准,避免重复采集。例如,通过对接民政部门的低保数据,平台可自动核验残疾人生活补贴申领资格,减少人工核查工作量,提升精准度。同时,需建立数据更新机制,确保数据实时有效。
四、避坑“重硬轻软”:配套运营培训,拒绝建用脱节
只重视平台开发建设,忽视运营维护与人员培训,会导致平台“建得好、用不好”。建设时需同步推进“软件配套”:制定平台运营管理制度,明确数据上报、维护责任;开展分层培训,针对残联工作人员强化监管功能操作培训,针对服务机构开展服务上报流程培训,针对残疾人开展线上申请使用指导。
五、避坑“忽视隐私”:严守安全底线,拒绝风险疏漏
残疾人信息属于敏感隐私数据,安全防护不到位易引发风险。建设时需筑牢安全防线:技术上采用数据加密、权限管控、安全审计等手段,不同岗位设置不同操作权限,防止数据泄露;制度上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规范,明确数据采集、使用、存储的流程与责任,定期开展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同时,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数据使用合规合法。
智慧残联监管平台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核心目标是服务残疾人、提升监管效能。只有避开需求模糊、功能冗余、数据不通等误区,聚焦核心需求、强化数据共享、做好运营保障,才能打造出实用、高效、安全的智慧平台,真正为残疾人服务提质增效,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