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在居家养老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监管平台成为民政部门提升监管效能、服务机构优化运营的 “核心工具”。但市场上平台品牌繁杂:有的侧重服务派单却忽视监管,有的覆盖范围有限无法适配全域网络,有的操作复杂老人与服务人员难以上手。不少单位因选型不当,陷入 “平台闲置、投入浪费、服务滞后” 的困境。其实,选对平台的关键在于紧扣 “网络覆盖适配、监管精准落地” 原则,把握 4 大核心标准与 3 大避坑要点。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监管平台怎么选?4 大标准 + 3 大避坑指南

一、4 大核心标准:精准匹配居家养老服务场景
1. 服务网络整合能力:覆盖 “全域 + 多元” 资源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需整合 “机构 + 社区 + 志愿者 + 医疗机构” 等多元资源,平台必须具备强大的网络整合能力:一是支持多类型服务主体入驻,如养老机构、家政公司、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可自定义服务类目(助餐、助浴、康复等);二是适配不同服务半径,既能覆盖城市社区 “15 分钟服务圈”,也能延伸至乡镇村落,通过定位功能实现服务资源就近匹配;三是具备资源调度智能性,当老人发起紧急需求时,平台能自动筛选距离最近、资质最优的服务人员派单。
2. 全流程监管功能:实现 “事前 - 事中 - 事后” 无死角
监管是平台的核心价值,必须覆盖服务全链路:
事前核验:自动校验服务人员资质(如护理证、健康证)、服务机构备案信息,杜绝 “无资质服务”;
事中管控:支持人脸识别签到签退、GPS 轨迹追踪、服务过程视频 / 照片上传,系统自动识别 “迟到、早退、服务流程缺失” 等问题并预警;
事后追溯:留存服务记录、老人评价、费用明细等数据,支持民政部门一键调阅核查。仅能记录服务订单、无过程监管的 “简易派单平台”,无法解决核心监管痛点,坚决不选。
3. 全群体易用性:适配 “老人 - 服务人员 - 监管者” 需求
平台使用者涵盖老年群体、基层服务人员、民政监管人员,需 “千人千面” 适配:
老人端:操作极简,支持一键呼叫、大字体界面、语音交互(适配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可绑定家属账号同步信息;
服务人员端:功能清晰,支持快速接单、签到上传、服务记录一键提交,减少重复操作;
监管端:数据可视化,核心指标(服务订单量、合规率、投诉率)一目了然,支持生成多维度报表(按区域、按服务类型),助力决策。
4. 数据互通与扩展性:适配 “多部门协同 + 未来升级”
居家养老服务需多部门协同,平台必须具备数据互通能力:一是对接民政部门养老服务管理系统,同步老人备案信息、补贴发放数据;二是对接医疗机构系统,共享老人健康档案,便于服务人员精准照护;三是支持与长护险系统对接,自动核算长护险服务费用。同时需预留拓展空间,如后续可新增老人健康监测设备对接(智能手环、血压仪)、AI 智能需求预判等功能,适配养老服务升级需求。
二、3 大避坑指南:避开无效投入误区
1. 避坑 “忽视本地化适配”:拒绝 “通用版照搬”
各地居家养老政策、服务模式存在差异(如部分地区有特殊补贴政策、特色服务项目),平台必须支持本地化定制:可自定义监管规则(如当地服务时长标准)、补贴核算公式(如助餐补贴金额)、报表格式(适配民政部门上报要求)。
2. 避坑 “功能堆砌”:拒绝 “为用不上的功能买单”
部分厂商宣传 “AI 智能诊断”“大数据需求预测” 等高端功能,但多数地区居家养老仍以基础服务为主,这些功能使用率极低,反而增加采购成本与操作难度。选型时需 “抓核心、弃冗余”:优先满足 “资源整合、监管、派单、数据统计” 核心需求,若预算有限,可暂时放弃低频高端功能,选择 “基础功能扎实、支持后期升级” 的平台。
3. 避坑 “售后缺失”:锁定 “本地化服务 + 长期支撑”
平台需长期稳定运行,售后支撑至关重要:一是要求厂商提供上门培训(针对服务人员、老人家属),确保不同群体熟练使用;二是明确售后响应时效(远程 2 小时、上门 24 小时),提供专属对接人,避免问题反馈无门;三是约定免费升级期限(至少 3 年),确保政策调整(如服务标准更新)后平台能快速适配。
选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监管平台,本质是 “选居家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民政部门需侧重 “监管效能、全域覆盖”,服务机构需侧重 “运营效率、服务适配”。结合核心标准筛选,多对比、多试用、多参考同地区案例,才能选到真正赋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的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