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我国居家&社区养老产业市场问题及发展思考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我国也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人口比例逐步增多,我国的养老模式也随之转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当前,社区居家养老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养老服务的资金、人员配置相对匮乏、基础设施尚不完备、服务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老年人对此的人事和参与不足等。
       1.现状错位
       正是由于对 “居家” 与 “社区” 认识不清,导致了 “居家” 与 “社区” 之间形成割裂和对立、现状错位。在政策层面上,将与社区养老相关资源配置,集中在了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驿站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这个的确来的快,也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对于如何厘清社区与居家的功能定位关系,如何在二者之间承载有效的服务递送和服务闭环,如何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从实际效果看并不与初衷相符。
       政府有心办好事,而事实上因为现状错位,北京从早期2001年开始启动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到2009年开始的“老年餐桌、托老所”。自2009年起陆续建设的2000家“托老所”,目前只有70家活下来,其他都“只剩下一个门面”,“基本都荒废了”。(来源: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2006~2010)》,北京晨报《2000家“托老所”仅活下70家》)
       民政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明确指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设施。
        2015年1月29日北京市公布了《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范围,从八个方面做了界定(图1-2),而根据这个界定,日间照料养老服务被划分到居家养老这一块。随后《关于依托养老照料中心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京民老龄发〔2015〕111号)和《关于支持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通知》京民老龄发〔2015〕216号发布,这些个文件标准导致很多投资者片面的误以为,日间照料中心就是为居家养老而生的。
 
图1-2: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界定的居家养老服务范畴
       2016年北京市对社区闲置资源开始摸底普查,并通过整合利用这些闲置资源,将陆陆续续建设1300家养老驿站,补齐社区养老短板。市民政局也正与市残联沟通,拟将“温馨家园”并入养老驿站。基于这个背景,以前北京的“托老所”摇身一变成了现在的养老驿站。唯一不同的是比起以前的增加了一些床位,提供临时、短时午休或喘息服务,但大多数都没有提供24H过夜照护床位。
       2.产业怪像
       目前,国内居家&社区养老在往这几个方向发展:
       第一层:最简单的纯居家养老中心,只是社区居委会提供一个场地给老人玩、看书、打牌、喝歌跳舞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老人活动中心,服务就是自发性质的文体娱乐活动。
       第二层次:在老人活动中心基础上,增加了家政、中医康复理疗、卖保健品、老年超市、少部分也提供了吃饭助餐服务。我们称之为“居家养老中心+”,这个“+”包括加互联网智慧养老、加中医理疗馆、加药店、加大健康医疗。 服务内容主要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家政、紧急呼叫、健康康复为主,借助互联网智慧居家养老平台,包括政府呼叫平台,我们称之为“多功能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中心”。
       第三层次:按政府居家服务条例要求,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助浴、助急等“六助服务,提供日间休息床位,例如北京的养老驿站,然后依托养老驿站辐射社区,做好周边社区老人上门居家养老服务。
       第四层次:带养老床位,可过夜入住的那种,我们估且叫做“养老服务中心”或“养老照料中心”,主要功能是为入住老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扎根在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并依托小型机构做好周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第五个层次:融合前面四种,集居家养老活动中心、社区日托养老驿站、养老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嵌入式多功能养老机构,带有日间照料功能的社区老年综合服务设施。
 
图1-3:国内居家&社区养老几个发展层次
       目前,第一层次居家养老主要是政府福利工程,不存在所谓的商业模式,无所谓挣不挣钱的问题,能挣钱的也就是打着居家养老旗号卖一些保健品或争取一些政府建设补贴的。这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
       第二层次,目前国内有几家主要是按居家智慧养老模式(图1-3),针对刚刚退休活力老人,以会员形式为主(当然也包括层出不穷的个性化增值服务消费),里面植入众多服务项目,不设床位。其商业模式是寻求加盟、承接政府PPP居家养老项目、通过在全国快速布点,以众多老人数据和门店优势带动店内几项特色服务(如中医、康复、老年用品店)或植入第三方服务(如:家政、保险、医疗),往老年金融、医疗大健康发展,通过整合线下众多门店和线上居家智慧信息化养老平台、养老商城,最终方向是走资本运作的道路。这些是市场化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虽不能很好的解决政府基础保障福利性居家养老问题,但这种居家养老商业模式创新是值得期待和敬佩,也许短期单个居家养老门店不挣钱很辛苦,一旦这个模式做起来,有可能会成为养老界的“阿里巴巴”。
       这类模式难点在于:物业问题,要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拥有众多社区物业;其次是资金问题,要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支撑项目良性运营,说白了就是烧钱抢地盘抢流量抢老人数据;最后,就是单店盈利问题,如同日本2000年介护保险实施一样,一旦中国长照险全面实施或者解决了中医康复医保刷卡的问题,也就解决老人消费意愿不足的问题。
 
图1-4:某居家智慧养老平面布局图
        第三层次,所谓的养老驿站,就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图1-4),不带长期入住床位(只提供白天休息或日托短期入住服务),按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表1-2),仿照日本居家养老运营模式:以社区养老驿站辐射周边1公里左右老人,早上10点老人自己(或者派车接送)到社区养老驿站享受服务(日本洗澡、健康管理、做操娱乐活动、助餐吃饭、回家午休或在驿站午休、下午又开始娱乐活动、康复健康管理,下午四点多送老人或者自己回家),然后针对不能来养老驿站,又不愿进养老机构的在宅老人,依托社区驿站做居家上门服务,先进一点的给这类在宅(空巢、半失能失能)老人配备智能一键呼叫系统,社区养老驿站接到呼叫服务,然后从驿站派人上门提供养老服务。这类养老驿站主要以满足政府“六助”居家养老之需要,福利性更多一点。此类方式目前政府在主推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此类型居家养老,所以,建设养老驿站时往往会提供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有些地方还会在社区给免费或以极低价格提供社区物业,不管好不好,先干起来,至于运营者挣钱与否以后再说。北京这一两年快速发展的养老驿站就是这种操作模式。
 
表1-2: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面积指标表
       这类模式难点在于:在当地社区有没有丰富的人脉,拿到免费或低价物业,没有物业自己租成本压力很大;其次,如何拿到政府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这两点解决了,基本一个养老驿站正常开业8-12个月不会面临压力。很多投资者特别是小的创业者会把这种方式当作切入养老产业的一种便捷方法。但他们往往会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养老驿站不挣钱,有些省市日间照料中心基本闲置,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有福利养老的成份在里面,不说全部至少是半公益性的,所以这部分钱不好挣,加之这类养老驿站社会化养老服务内容设置太过单一,不能与老人实际需求相匹配,服务创新又跟不上,既没有第二层次社会化多功能居家智慧养老模式运营的灵活度,又没有第四层社区小型养老机构面向刚需老人的有效创收,导致这些养老驿站往往在开业运营1年左右面临亏损,投资者心力憔悴。

       如果想在养老产业的蓝海里做好自己的养老企业,我们认为有一原则:老人需求第一,政策永远第二。政策只能是添砖加瓦,但管不了你企业的死活,决定你企业生存发展的一定是市场、是老人的需求。所以,养老驿站政府初衷是好、政策支持也不错,能解决政府基础保障福利性居家养老的问题,但从市场化运营方向来看,单靠一两个养老驿站实现创收很不现实的,这也是乌丹星教授说过的:“日间照料的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日间照料是社区小规模,没有床位(指24H入住床位),产生不了价值。我们认为,短期就养老驿站市场化运作来看,不会产生很好的收益,但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这与企业以盈利性为目的是相悖的。

        第四层次,长者照料中心或养老服务中心,定义有床位、为社区周边5公里左右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面向刚需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内设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弱或者没有,政府街道一般要求这类社区养老院依托机构辐射周边的老人做好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他属于养老机构的范畴。

        这类模式,优点是面向刚需失能半失能老人,能通过收住老人快速实现盈亏平衡,劣势是社区物业不好找,扎根社区租金偏贵,对物业选址及周边消费人群、老龄化人口数量、医疗配套有很高要求,投资压力高于前三层,运营者往往会更注重机构养老运营这一块业务,而对于提供或辐射周边的居家养老服务不是很热情。
        第五个层次,日本的叫法是“嵌入式小规模多功能有机体”,也就是国内的社区老年综合养护中心,集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养老于一体新型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
        这类模式,具有小规模优势、地缘优势(离家近)、情感优势(在地养老不离熟悉的环境)和运营效率优势。以入住刚需老人为主,既有机构长期入住养老的属性,也内设日常短期入住或提供居家日间照料服务,社区周边老人日常可以来这类机构的居家养老中心休闲娱乐、做康复健康管理,也可以短期入住,年纪大高龄老人可以住在这类机构的长期入住区。由政府和社区负责运营的其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补贴,另一种是由养老企业投资,结合财政补贴为资金来源,企业自负盈亏,以刚需老人和补贴为收入来源先解决机构自身生存问题。老人经常来内设的居家养老中心玩,也为机构养老提供了“入口流量”即解决长期客源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依托机构做好居家养老和上门派送养老服务,既能解决这类机构刚性需养老需求,又能符合政府福利性居家养老,从功能上实现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个板块的有机衔接,一举三得,我们认为这是当下最靠谱的市场化集居家、社区、机构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养老方式。
       缺点是前期投入比较大,相当于建或改建一个养老机构,合适的社区物业不好找,对物业选址有较高要求,对改造要求比较高。目前国内起步较晚。国内典型案例是上海万科“万颐●智汇坊”(图1-5)
 
图1-5:万科“万颐●智汇坊平面图(来源:周燕珉工作室
       3.需求脱节
       2016年,根据一项对北京市居家养老发展的专项调查研究报告,该调研从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服务和老年教育五个大方面共20个小项入手(图1-6),显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也是主要问题,是较低的知晓率,以及需求率和使用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从表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对这些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使用率、需求率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当前老人使用率较高排在前五位的集中在家电维修、管道疏通、小时工、水电安装、室内保洁家政服务上,知晓率上,除了小时工为67.5%,老年人对其他19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均末超过50%,其中陪同就医知晓率仅为11.0%;
       第二:一些项目在需求率与实际使用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只有小时工和旅游观光基本实现供需平衡,这些差距的产生,侧面反映出老年人购买力不足,意愿需求无法转化成有效需求,或者是这类服务的发展水平较低,即供给侧不足,所有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应当将服务延伸;
       第三:需求率与实际使用率之间差距较大的前五项(依次为上门看病5.1%、托老所4.5%、上门诊疗3.7%、管道疏通2.9%、保洁服务2.1%),这一结果表明,对于老年人来说,迫切需要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其次是社区托老服务(短期或长期入住的养老床位),这要求我们在设置服务及产品要向此方向靠拢。
 
图1-6: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专项调研统计
       第四:并非所有老人都需要使用居家老有关服务,对于没有使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回答“不需要”的老人占78.1%,与此同时,回答“不知道社区有相关服务”“价钱太贵”“不熟悉服务内容”的比例,分别是8.5%、5、4%和3.4%;在使用过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当中,表示很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占15.3%,表示一般的占40.2%,表示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占34.6%。对于不满意的老人,具体原因依次是:服务质量不好(28.1%),服务太少或解决不了问题(26%),价格太贵(22.9%)。这一结果表明,老年人中大部分是依靠自己和家庭进行养老生活,近8成左右的老人并不需要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利用率也多维持在1成左右;其次是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需要“精准”发力,对老年人进行细分基础上对服务进行更为准确的市场定位,把握具体需求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实现居室养老服务的有效发展。
       4.现实之痛
        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和“大政府、小社会”导向下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中国老龄群体中诸如“政府养老”、“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跑步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面前,秉持传统养老观念的老年人与突如其来的社会变革格格不入。
        我国老年人晚年收入结构中除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外,以领取的社会养老金占绝对比重。早在2010年全国老龄办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社会养老金在年平均收入中所占比重甚至高达86.8%。上海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在60周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以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者高达97.4%,仅14.7%的老年人获得子女补贴和赡养费,14.3%的老年人需要动用积蓄来补贴自己的日常开销。依靠政府补贴、出租住房作为晚年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比重约3%,依靠商业年金保险作为稳定退休收入现金流的老年人比重只有不到1%。以上数据都一再证明,我国老年人仍旧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来度过晚年生活,“政府养老”的观念在短时间内很难被被动摇。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老龄事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养老保障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基本养老保障“广覆盖、低水平”的制度设计,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在跑步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养老基金即将面临长寿风险和政府公共财政危机。从这个角度而言,“政府养老”从长期来看也将可能成为一种“幻觉”。
         我国养老保障养老金基金包括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养老基金占GDP比重约11%,而美国养老基金占GDP比重83%,OECD成员国加权平均占比84.2%,香港占比37.5%,非经合组织成员国加权平均占比38.3%(图1-7)。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养老金基金规模非常小,不但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非发达国家17%的平均水平。
          国家“末富先老,末备先老”的局面,直接影响到靠退休金来支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加上当前居家社区养老主要客群(65岁左右)为解放后50年代第一代婴儿潮时期老人,这一批老人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文革,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省钱是他们的共性,除了刚性养老需求(吃饭医疗救命生存需要、保健健康长寿需要、失能半失能空巢不得已进养老机构的照顾需要),养老企业要想从他们身上挣钱是很难的。所以,居家社区养老最主要的现实之痛是政府储备的养老金不高,老人自身支付能力不足、居家社区消费意愿低下以及老人天性省吃俭用,这些是影响居家社区养老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前医保刷卡不能覆盖到居家&社区养老中的中医康复理疗、老年用品消费上,进一步制约了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图1-7:全球养老基金占GDP比重(来源: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
          5.自身不足
          当下,很多居家养老企业做得很幸苦,有些定位不准的项目闲置或在亏钱经营,逼得他们将居家养老做成了“五不像”,不像会销保健品店、不像SPA中医养生馆、不像超市便利店、不像家政公司、不像社区日托养老所。
          如果把“五不像”整合成“五像”,那么这种居家社区养老的模式就成功了。这就要求管理团队要有会销能力、中医养生馆专业服务能力、联锁超市运营管理能力、以及掌握老人心理变化为老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能力、门店团队管理能力,我们总结出目前制约居家社区养老企业盈利基本要素。自身原因不足(选址、团队能力、产品服务及促销、总部运营能力)占了55%。如下表所示:

 


 
表1-3:我国居家&社区养老产业发展困局总结
         居家社区养老,不是简单的老年活动中心。它可以通过线下居家养老实体店和线上居家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比如盛东智慧养老平台,植入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个居家养老生态圈,通过连锁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复制,吸纳各类小终端、加盟商,打通整个老养老产业链,快速壮大企业规模,为企业实现资本运作提供前提! (来源:法制日报)